贫苦农民出身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自己故乡的那座偏僻的帕夫雷什中学。正是苏霍姆林斯基使这所在卫国战争中伤痕累累、凄凉荒芜的学校,迅速发展成为“热爱书籍的世界、创造的世界和欢快和谐的精神乐园”,也正是由于苏霍姆林斯基,这里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络绎不绝参观访问的教育圣地。
自1948年担任该校校长直到逝世,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在这里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实验,同时进行非凡的理论探索。22年中,他一共撰写41部着作和600余篇论文,还为学生创作了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编写了多种“校本教材”。他的着作被誉为“活的教材”“教育的百科全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发行,他本人也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苏霍姆林斯基理论探索中最为世人熟知的是《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其中有30多个章节涉及“阅读”问题,有5个整章对阅读进行专题探讨,提出很多极富见地的科学主张。比如,“必须教会少年阅读”、“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等。
“阅读”在人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曾经研制一个关于“现代人”的标准的国际性评价,“阅读素质”和“数学素质”、“科学素质”一起被视作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三大素质,而“阅读素质”排在首位,是现代人终身学习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素质之一,而苏霍姆林斯基早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综合起来看,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是发展学生心智的主要方法
发展学生心智和思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作业练习、实践探索等等。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必须交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 他认为这种读书生活不仅仅是指规规矩矩、认真努力地完成功课,因为一个人可能以“优秀”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却未必体验过与书籍交往的巨大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他说,真正的阅读能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
他坚定地相信,青少年中间发生的那些日益使社会感到不安的不良现象——酗酒、流氓行为、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等,原因就在于学生在上学时代里,没有通过书籍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他们的智力兴趣狭窄和空虚。反之,如果在青年中间出现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得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更加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的、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对付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从阅读开始
一些教育家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组织集体劳动、灌输道德准则、开展公益活动和参加各种社团。但这些活动对学生能够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吗?苏霍姆林斯基不那么认为。他说,这些教育或者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或者变成硬性规定激不起学生的兴味,或者只是“在他们的精神里播种空虚和无聊”,所以学生通常是毫无热情和无动于衷的。他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
尤其是英雄人物传记更能激发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青少年在阅读英雄人物传记时,必然会被他们的道德美所吸引、震撼、赞赏和摹仿;必然会用英雄人物的眼光来看自己,用英勇行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必然会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悔恨,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激动——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
帕夫雷什中学购买了大量的图书,简直就是书的海洋,适合各种年龄和性格的儿童发展的书籍随处可见,学生随时可以借到自己最喜欢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每一个青少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自我教育目的。
三、阅读是医治“学困”之疾的灵丹妙药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就对知识冷漠起来,智力下降,头脑不灵,变成学困生了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不会阅读的缘故。反之,有些少年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常常是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的缘故,因为好的阅读能力会促进智力的发展。
有些教师认为,要减轻学习困难,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而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开始得越早,读书越多,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智慧力量越活跃,对智力发展就越有补益,解决困难的能力就越强。 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维。不会思维是学困生的致命弱点。
可是很多校长和教师不愿让学生练这种慢功夫,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分数),从而迅速彰显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殊不知,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容不得急性子。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阅读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共同需要
对学生而言,阅读不只指向文学书籍,阅读也并非只有语文受益,阅读更不是不干正事,不务正业,因此,非语文老师大可不必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虎视眈眈、耿耿于怀,甚至伺机绞杀。非语文学科同样有阅读的必要,非语文学科老师也有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必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他的智力发展。而智力发展决定着各门学科的学习成效。快速地、会思考地阅读是学生在课堂和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阅读能力。
比如,对于科学课,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因此,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别青少年之所以肯学习,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门最喜爱的学科并且在这门学科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于在心爱的学科上能取得优异的分数,学生就永远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而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
五、阅读是学生自学和确定成长方向的天然向导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教”,“教是为了不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任务之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学,而培养阅读习惯是培养自学的重要条件。当自学还没有在少年生活中占有必要的比重时,有关如何实现教学教育性的一切争论和想法都是没有意义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他酷爱读书,并在阅读中认识自己。他警告教师,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藉的海洋里遨游。
只有通过独立阅读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智力兴趣,才能进行深入的钻研。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早期就应当开始深入钻研人类知识的某一个领域。要让一个人在这一时期多读,多想,多探求,他才有可能似乎偶然地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个专门领域。
苏霍姆林斯基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门学科,学生一般都是在课堂教学得到启发而去课外阅读科学书籍,都是由教室走向阅览室,由某一个问题激发了兴趣而产生对这一学科的热爱的。
六、阅读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调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凡是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学习负担都是沉重的。他指出,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吸引过来,那么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必然不可避免。如果一个学生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必然是不堪忍受的重负。
这是为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那些并不以识记为目的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反之,如果学生一步也越不出教科书的框框,他们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上课、听讲和死抠书本,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而缺乏兴趣是学习生活最大的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少年都有一本心爱的书,使他们反复阅读、反复思考这本书。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他必须把读过的东西记住并且用来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为了使他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激动。
七、学校和老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第一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所以,学校必须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
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而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不少于半数)是应当在上学的年代里读过的。受年龄、经济、视野、自控能力、辨别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读书就不能不处于自发状态,因此必须有学校和老师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发动全体教师编了一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这个目录开始有600种书,后来达到900种书。与此同时,他在学校建立被他称之为“思考之室”的阅览室,非常严格地挑选供少年们阅读的书籍,一度有图书360种。
另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倡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藏书”。他的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在学生上小学的年代里,逢到生日、“图书节”、少先队组织周年纪念日、学生入队和入团的日子,学校、少先队组织、家长委员会、校长都给学生赠送书籍。
八、阅读要讲究选择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跑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
他说,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从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就应该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他说,他是多么希望让所有的少年都走到那个摆着名人传记的书橱跟前去啊,那些关于英勇无畏、精神坚强的人们的书,记载的都是宁可牺牲生命而不肯背弃真理和信念的人物。英雄人物传记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应当让少年一边读英雄人物的事迹,一边对照自己。
他指出,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通病,即在小学阅读课上,实际读得少,而关于阅读方面的话却谈得很多。阅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所取代。他认为,学生在一至四年级,每天最少应该有半个小时用来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地朗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2000小时以上(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
关于作业和阅读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作业应主要在早晨上学前的时间里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在午饭和午休以后,在阅览室或家里读书,写作文,写提要,或者从事各人喜爱的活动。他的学生课后的脑力劳动,大部分用于个人选择的独立阅读,小部分用于准备功课。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阅读那些非必修的图书和准备功课是两个权利相等、意义相同的因素。
总之,在当下这个“功利主义绞杀希望之藤”的教育现实下,追寻教育真谛,探讨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观,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希望他的阅读思想,能给我们当下的教育活动以启示和警醒。